【文/万青松、马岳达、曾维政】
2022年2月迸发的乌克兰危机,被视为近年来最大的“黑天鹅”事情。这场被称为“21世纪以来欧洲产生的最大规划军事抵触”,至今已持续近两年,仍然看不见平和的曙光。尽管战场在乌克兰,但阵线却在全国际。耐久化的危机进一步演化成大国联系竞赛、博弈、调整、演化的催化剂,构成以美国和中俄为代表的新旧两种力气的比赛,朝着竞赛与敌对的方向展开。在这个进程中,美国对中俄的“两层遏止”步步紧逼,不断晋级。
乌克兰危机以来,从2022年3月美国国会议员编造《遏止中俄合谋法案》,4月又抛出《中俄“轴心”法案》,再到5月美西方揭露宣告“有必要让普京失利”(挫折普京的一同也意在冲击我国),6月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发布的联合公报和随后北约马德里峰会通过的《北约2022战略概念》,以及10月以来拜登政府发布《新北极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核态势点评》等方针文件,都表达了强化对中俄的绑缚式镇压、极大地紧缩两国的生计与展开空间的意图。
与政治层面“极限施压”相伴的是,美西方方针研讨界大有借乌克兰危机协作一些政客进一步唱衰、抹黑、离间中俄联系的平行声响,且这些声响在西方言论的火上加油下俨然成为遏止中俄两国的“急先锋”。不过,西方方针研讨界对乌克兰危机布景下的中俄联系的认知并非铁板一块,在所谓的“干流”之外还有一些值得重视的“逆流”洞见,更有助于了解西方视界下的“新式”中俄联系内在。本文要点呈现乌克兰危机以来西方研讨界对中俄联系“双流”(“干流”与“逆流”)认知的三重表现,并评论这些认知的转化远景。
一、软弱性与强耐性
西方方针研讨界对中俄联系“双流”认知的榜首重表现,能够用“软弱性”与“强耐性”来归纳。
软弱性(vulnerability)这个概念在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遭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在国际联系领域,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在他们1977年出书的专著《权利与互相依靠》中较早运用了“软弱性”概念,并将其界说为“行为体因外部事情(甚至是在方针产生改动之后)强加的价值而遭受丢失的程度。”[2]这就有别于企图改动形势而做出改动之前受外部强加价值影响程度的软弱性,愈加出色行为体遭到压力或冲击这一条件。软弱性既适用于社会政治联系,也适用于政治经济联系。
“强耐性”则是美国闻名作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在他的作品《反软弱》中提出的概念,塔勒布以为,面对不确定的环境,特别是存在黑天鹅事情的突发危机环境中,不同事物/系统表现出三种反响:软弱性—强耐性—反软弱性。[3]其间,“强耐性”至少包含两层意义:既是遭受重创时的抗冲击才干,又是走出窘境的康复力;既是“坚韧不拔”的坚韧,又具有“以柔克刚”的灵敏。[4]“软弱性”与“强耐性”显着与危机有着严密的相关,因而也更适合调查乌克兰危机布景下的中俄联系及其改动特征。
美国闻名作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与他的作品《反软弱》(图片来历:网络)
(一)干流:乌克兰危机与中俄联系的软弱性
长时间以来,西方中俄联系研讨界存在着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论调,以为中俄之间的战略同伴联系是软弱的,充溢局限性。有专家将西方这种“干流”论调称为“有限论”。[5]在以乌克兰危机为代表的欧亚地缘政治抵触凸显的今天,这一陈词滥调的论调再度在西方方针界、学术圈和言论场活泼起来,并且断语中俄联系的未来走向:要么各奔前程,要么实力衰弱的一方沦为强壮一方的附庸。
依据这种二元敌对的判别,此类论调给西方方针界开出的“应对药方”,往往倾向于建议采纳撮合一方镇压另一方的办法分解、离间中俄联系。详细而言,西方对中俄联系软弱性的首要认知包含以下内容。
榜首,中俄联系的软弱性来自两国在安全与展开方面互相需求的错位。西方学者要点侧重乌克兰危机布景下中俄在安全和经济问题上对互相的需求不相称,两边联系短少相等互利的坚实根底。
欧洲方针剖析中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档国际研讨学院基辛格全球业务研讨中心高档研讨员阿林娜·波利亚科娃(Alina Polyakova)指出,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期望取得我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强有力支撑,这无疑会让我国在国际上堕入晦气位置,因为我国更介意的协作方针是西方发达国家,而俄罗斯现在的国际人物无助于增进我国与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6]
曾任奥巴马执政时期国务院方针规划办公室成员、美国天主教大学前史学教授迈克尔·金麦芝(Michael Kimmage)以为,中俄联系受制于两边敌对的价值观和俄罗斯超出我国预期的军事举动,两边都不乐意为对方做出献身,更不用说向同一方向尽力了。因而,中俄两国既不是同伴联系,更不是同盟联系。[7]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安全研讨讲师马辛·卡兹马斯基(Marcin Kaczmarski)也以为,俄罗斯与我国在归纳国力、特别在经济潜力方面的不对称性不断扩大。曩昔几年,俄罗斯斗胆而有用的交际方针举动缩小了这种不对称规模,可是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严峻挫折”损害了军事强国的形象。跟着抵触拖延和西方制裁加码,这种不对称性变成了实际上的结构性要素,将越来越多地决议两国联系的展开趋势。[8]
第二,中俄联系的软弱性来自两国对互相要挟的感知。也有西方学者通过故意扩大中俄之间硬实力的巨大间隔,借“要挟平衡”等视角来侧重两国联系的软弱性。
比方,美国卡内基国际平和基金会的两位资深俄罗斯问题专家尤金·鲁默(Eugene Rumer)和理查德·索科尔斯基(Richard Sokolsky)说到,美国国家安全界在乌克兰危机之前普遍以为,俄罗斯忽视“我国要挟”、强化对华协作的战略是短视且被误导的;从中长时间来看,俄罗斯的真实“要挟”将来自我国而不是西方。因而,美国的方针不该该再侧重与俄罗斯的竞赛,而是在寻求应对我国“一同要挟”的根底上与俄罗斯树立同伴联系。[9]
曾任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欧盟业务主任、美国交际联系委员会高档研讨员、乔治城大学国际业务讲席教授查尔斯·库普钱(Charles A. Kupchan)也以为,乌克兰危机加深了俄罗斯对我国的战略和经济依靠,以及中俄同伴联系的不对称性,使得俄罗斯对我国在俄罗斯远东、北极和中亚日益添加影响力的忧虑增多。[10]
第三,中俄联系的软弱性还将导致一国对另一国依靠更深或“各奔前程”。西方专家以为,中俄联系的不对称性会构成两国同伴联系仅局限于较低水平、特定领域,未来两国联系要么决裂疏远,要么较弱一方沦为附庸。
美国卡内基国际平和基金会俄罗斯与欧亚研讨中心主任亚历山大·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以为,在与西方的困难敌对中,俄罗斯不光丧失了战略挑选的自主空间,还因经济、科技和交际等领域遭受制裁而被逼以晦气位置向我国的产品、钱银和技能规范敞开,终究或许会沦为一个依靠我国的孤立、赤贫、落后的国家。[11]
在里加斯特拉金什大学我国研讨中心主任、拉脱维亚国际业务研讨所新丝绸之路项目担任人乌娜·亚历山德拉·贝尔津娜-切伦科娃(Una Aleksandra Berzina-Cerenkova)看来,中俄联系高调的官方叙事只能视作动机宣示或未来展望,甚至更多仅着眼于国内宣传需求。实际上,我国对结盟的慎重情绪未能契合俄罗斯的预期,俄罗斯也一向忧虑自己短少对我国交际和安全方针的影响力,因而,在高调宣传下,两国实际上的疏远并非不行能。[12]
第四,中俄联系的软弱性为西方离间两国联系供给操作空间。
前英国《金融时报》莫斯科分社社长凯瑟琳·席勒(Kathrin Hille)、前美国交际方针和国防记者卡特里娜·曼森(Katrina Manson)、布鲁塞尔分社社长亨利·福伊(Henry Foy)、原北京通讯员克里斯琴·谢泼德(Christian Shepherd)联合撰文指出,中俄的互信协作仅仅是因为两边都决计应战美国,但中俄并非正式的同盟联系,仍有各自的战略利益和对国际次序的不同观念,因而美国有时机寻觅中俄联系的缺点,离间两国联系。[13]
美国网络安全公司CrowdStrike联合创始人德米特里·阿尔佩罗维奇(Dmitri Alperovitch)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档国际研讨学院基辛格全球业务中心出色教授谢尔盖·拉琴科(Sergey Radchenko)则提示,俄罗斯应该意识到,我国的方针是完成自己的利益,而非俄罗斯的利益。因而他们以为,西方国家都期望俄罗斯能脱节对我国的依靠,转而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协作,以完成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成为我国的附庸或请求者。此外,美国或许会供给某种方式的鼓舞,以鼓舞俄罗斯在当时的中美战略竞赛中坚持中立,而不是与我国结盟。[14]
在这方面提出更斗胆的揭露建议的是查尔斯·库普钱,他向拜登政府建言,能够通过离间我国的首要协作同伴——俄罗斯,来束缚其兴起的影响力,详细包含“七步走”:美国扔掉以“民主与独裁”的结构来构建对外战略;敦促美国盟友与俄罗斯进行对话;协助俄罗斯削减对我国日益添加的经济依靠;在应对气候改动和脱节经济对化石燃料的依靠方面,为俄罗斯供给协助;自动建议战略安稳对话;强化与俄罗斯在北极区域的协作;鼓舞和协助莫斯科遏止我国在展开中区域日益添加的影响力。[15]
(二)逆流:危机检测与中俄联系的强耐性
与大都西方学者侧重中俄联系软弱性的“主论调”不同的是,还有一些专家观察到,乌克兰危机布景下中俄联系的“强耐性”益发凸显,特别重视两国联系面对危机的抗冲击才干和走出窘境的康复才干。
一方面,从内部视角了解中俄联系的强耐性,将其与两国战略和方针习气的灵敏、弹性或含糊相相关。
谢尔盖·拉琴科以坚持战略自主和方针灵敏性诠释中俄联系的耐性,他以为,中俄两国更倾向于坚持各自的战略自主性,任何一方都不期望对方献身其间心利益,这种灵敏性使得现在的中俄联系比任何军事联盟都更耐久。在区域业务中,两国在利益堆叠的当地(如中亚)能够坚持一致,一同在利益不堆叠的当地(如乌克兰或南海)坚持间隔。 [16]
哥伦比亚大学韦瑟黑德东亚研讨所高档研讨员、美国海军剖析中心(CNA)高档研讨员伊丽莎白·威什尼克(Elizabeth Wishnick)则将中俄联系“无上限”的提法视为一种具有震慑效果的含糊性战略,能够给予两国方针更多灵敏的操作空间。她还以为,中俄关于政权安全等国内问题的一同重视,也有助于在不合问题上到达一致,使中俄同伴联系仍然坚持耐性。[17]
此外,乌娜·贝尔津娜-切伦科娃和德国对外联系委员会高档研讨员、欧盟委员会主席咨询中心我国问题研讨员蒂姆·吕利格(Tim Rühlig)从我国对外方针的“底线思想”动身,以为乌克兰危机布景下我国仍在交际和经济上给予俄罗斯有限支撑,此举仅是为了防止俄罗斯因堕入内争和分裂而向我国外溢风险,我国对俄罗斯国内风险要素的忧虑超过了对东欧地缘政治危机的关心,因而乐意愈加灵敏地处理中俄联系。[18]
列车穿过中俄口岸驶入满洲里国门(图片来历:视觉我国)
另一方面,从外部视角了解中俄联系的强耐性,将其与西方竞赛,特别是应对美国的镇压所采纳的灵敏应对战略相相关。
瑞典国防研讨局亚洲和中东项目研讨员克里斯托弗·韦达赫·熊(Christopher Weidacher Hsiung)从观念建构的视角指出,中俄联系的坚耐性来自美西方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要挟的不断加重。这种对一同要挟的认知刻画了中俄的联合倾向,使得两国往往会战胜潜在的抵触要素,增强两国联系的抗风险才干。[19]
美国国家利益中心主席、布什政府高档交际参谋保罗·桑德斯(Paul Saunders)以为,中俄联系立足于各不相犯和尊重互相中心利益的重要一致,睦邻友好协作联系极大地开释了两国的军事和交际才干,使两边能够专心于其他重要战略方向,因而两边联系能够在外部压力甚至危机下坚持安稳。[20]
甚至在西方方针研讨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俄联系“有限论”的首要代表之一的澳大利亚闻名俄罗斯问题专家波波·罗(Bobo Lo)也撰文指出,中俄面对与西方的竞赛,互相成为无可代替的最牢靠同伴,两边联系因而具有显着的耐性,西方国家的分解战略和绑缚镇压只能让中俄越走越近;为此,他建议西方应重视进步本身竞赛力,在国内政治议程和全球办理问题上,持续发挥软实力优势和价值观吸引力。[21]
二、结盟与去等级化
西方方针研讨界对中俄联系“双流”认知的第二重表现,能够用“结盟”与“去等级化”来归纳。结盟(或联盟)是国际联系最陈旧的论题之一,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调集他们的国力,以增进安全而树立的一种长时间的政治与军事联系。”[22]
不过,跟着年代的改动,对结盟(或联盟)意义的了解也与时俱进,比方,乌克兰危机后的2023年5月,美国闻名战略家亨利·基辛格在其百岁生日前与《经济学人》记者的对话中谈道:“咱们的联盟概念不是19世纪的‘联盟’。咱们的理念是树立一个思想相等、美国奉献巨大的系统,但绝不是彻底相等的系统。”[23]很显着,基辛格对联盟的了解差异于19世纪的均势,侧重实力优先与等级差异。实际上,西方学界还在争辩联盟(alliance)与结盟(alignment)的不同内在。
澳大利亚战略方针研讨所高档研讨员、悉尼大学国际安全高档讲师托马斯·威尔金斯(Thomas S.Wilkins)指出,现在在关于联盟/结盟的很多文献中存在严峻缺点。他以为,“联盟”这个词一般是天性的和不加反思的运用,而实际上“结盟”一词是一个更好、更精确的描绘词,他以为今世国际安全环境的特点是多种方式的“结盟”,而不只仅是联盟。此外,他还以为“安全一同体”和“战略同伴联系”等概念与传统的“联盟”方式天壤之别,建议对国际联系学科中“结盟”概念进行再分类,呼吁改动对“结盟”和“联盟”的界说和概念化的考虑,以使学科作业向今世国际政治中正在产生的范式改动。[24]
与结盟相敌对的其他一个被越来越多运用的概念是“去等级化”。其间,关于“等级”概念的评论,能够参阅美国政治学家戴维·莱克(David Lake)对“国际联系中的等级制”的界定,也即实力较弱的附属国通过主权让渡的方式使占有实力优势的主导国为其供给一套有价值的政治次序。[25]换句话说,“去等级化”便是不再以实力对比来固化国家间联系,而是侧重主权国家之间的相等往来、互利共赢。有我国专家也指出,20世纪构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等级化国际次序,21世纪的全球危机则推动国际次序向去等级化方向转型。[26]由此可见,结盟与去等级化都反映出国际权利结构的深入改动,其间也包含大国联系。乌克兰危机以来,面对西方方针研讨中俄“结盟论”的甚嚣尘上,“去等级化论”也逐步积储起对中俄联系的解说力。
(一)干流:结盟与中俄联系
长时间以来,西方对“中俄结盟”风声鹤唳,用美国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的话说,美国安全面对的最糟糕情况将是“我国和俄罗斯的大联盟”,“俄罗斯和我国一旦在地缘政治压力下成为同盟,将是西方国际的噩梦……”[27]乌克兰危机进一步“激活”西方方针研讨界的中俄“结盟论”,且呈现出程度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是中俄是不对称联盟,且俄罗斯必定扮演“小兄弟”人物。
尤金·鲁默和理查德·索科尔斯基指出,与我国树立严密联盟来平衡西方是俄罗斯对外方针的中心,以为两个“威权国家”之间具有巨大的政治和经济互补性,并且美国具有的全球才干和影响力应战了中俄要害战略方向的利益,两边互相发挥力气倍增器效果,阻挠美国将精力会集在其间一方身上。[28]
还有西方学者以为,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在国际上益发孤立且对我国的依靠性日益增强,因而未来的中俄联系中,我国的主导位置会逐步增强,俄罗斯终究会扮演一个“小兄弟”的人物。美国前高档情报官、新美国安全中心跨大西洋安全项目高档研讨员兼主任安德烈娅·肯德尔-泰勒(Andrea Kendall-Taylor)也持相同的观念。她以为,中俄都将美国视为国际上的最大竞赛对手,因而两国有动力加强协作,以敌对美国的影响力和制裁;尽管现在我国对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举动持慎重情绪,不过一旦国际社会的重视度下降,我国或许会愈加揭露地为俄罗斯供给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29]美国乔治城大学欧亚、俄罗斯和东欧研讨中心主任、布鲁金斯学会非常驻高档研讨员安杰拉·斯滕特(Angela Stent)也以为,未来中俄联系的不对称性只增不减,但因两国互相需求,俄罗斯也乐意扮演“小兄弟”的人物。[30]
2024年1月27日,中俄建交75周年,沈阳市举办俄市奇遇季集市(图片来历:IC photo)
二是中俄联系实际上是一种针对美国霸权的未正式宣告的“联盟”。
大都西方专家以为,中俄联系现在是依据敌对美国的一同战略,而不是依据真实的友谊或价值观。两国联系的亲近程度是由与美国领导的“团体西方”之间的敌对所决议的,而不是由两国本身展开需求所决议。[31]也有部分西方学者从结盟的动因和方式动身,以为中俄结盟是依据敌对美国这一一同对手和打破由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次序这一相同战略方针所做出的契合两国利益的挑选。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俄罗斯业务”项目首任主任西蒙·萨拉吉安(Simon Saradzhyan)指出,中俄处于实际上的各不相犯条约中,但并未到达互相供给安全支撑的联盟规范,只需中俄都有才干在各自方向独自震慑美国及其盟友,两国就不会走向正式结盟。[32]新南威尔士大学政治和国际联系高档讲师亚历山大·科罗廖夫(Alexander Korolev)也侧重,中俄结盟是对中美联系和俄美联系一同恶化的天然反响,很大程度上受国际系统要素驱动,两国都有自己的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考量,能够进步两边在国际业务中的言语权和影响力,也能够抵挡西方的干与和制裁。[33]
三是中俄联系是愈加严密的“轴心同盟”。
乌克兰危机以来,部分西方专家对中俄结盟的认知更进一步,将其与暗斗阵营敌对的军事政治联盟类比。早在乌克兰危机之前,中俄“轴心”这一生造概念,现已被美国要点智库、闻名专家和部分干流媒体不断地诬陷、拓展为“(新)威权轴心”、“轴心协作”、“便当轴心”、“网络轴心”、“文明轴心”等,这样的观念实际上也表现出逾越党派、政府届其他延续性认知特征。
以美国国家亚洲研讨局(NBR)为例,2016年10月,依据两党对中俄联系的高度一致,该智库取得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大方拨款,专门用于研讨美国怎么应对中俄战略协作。国家亚洲研讨局与美国多家智库和大学联手,建议一个稀有十名资深专家参加的为期两年的研讨项目,[34]意图便是找出中俄联系的“离合器”到底在哪里,什么原因使中俄情投意合,又有哪些潜在的要素会使中俄反目,终究呈现的陈述就将中俄协作定性为“威权轴心”[35]。
有学者指出,参加该项意图绝大大都美国学者都属建制派,在政见上与时任总统特朗普方枘圆凿,也难以承受特朗普对俄罗斯的一片“痴心”,但在遏止中俄两国问题上却是急美国历届政府之所急,拜登执政更是为建制派持续推动镇压和遏止中俄两国供给了新要害。[36]而乌克兰危机让美国方针界对中俄“轴心”协作的程度与未来走向愈加忧虑,将其视为“中俄轴心”的试金石。
比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档国际研讨学院基辛格全球业务中心出色教授哈尔·布兰德斯(Hal Brands)以为,尽管中俄两国并不总是互相喜爱或互相信赖,但他们都在尽力打破由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次序,并汲取了暗斗失利的经验,在欧亚区域“背靠背”地站在一同敌对美国,以完成在欧亚大陆两头占主导位置的方针,他们的互动在这个进程中展现出暗斗时期的中苏同盟和二战时期德日同盟的特征。他还说到,中俄现已构成了安稳的轴心联系,美国采纳退让和交际等手法离间中俄只会拔苗助长,因而他建议,有必要汲取前史经验,推广类似“两层遏止”战略的强力手法。可是,美国及其盟友现在虽在经济、交际和军事才干方面远超中俄轴心,但却无法以低本钱来推广两层遏止战略。[37]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以为,美国将有必要面对这样一个不争的实际:一个敏捷兴起的系统性对手和一个具有国际上最大核武库的大国正在严密结盟敌对美国。[38]
(二)逆流:去等级化与新式中俄联系
与“结盟论”预期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是在大国博弈空前剧烈的布景下,中俄官方仍然坚决否定两国是结盟联系。2021年10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瓦尔代”年会上标明,俄中没有树立任何关闭的军事集团,将来也没有树立这一集团的方针。第二天,我国交际部讲话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高度欣赏普京总统对中俄联系的活跃点评,指出“中俄两国不是盟友,胜似盟友”。尽管这样的交际言语给人更多幻想空间,但在2022年2月4日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新年代国际联系和全球可持续展开的联合声明》中,明晰写入“中俄新式国家间联系逾越暗斗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联系方式”[39]。乌克兰危机以来,两国也否定结盟。2023年3月,普京总统在承受国家电视台采访时再次标明,中俄没有树立军事联盟,两国的军事技能协作没有任何隐秘,更不会创立一个反北约的全球安排。由此可见,结盟并非中俄联系当下的最佳选项。这一点西方方针研讨界的专家也给予了要点重视。
2023年3月17日交际部讲话人汪文斌掌管例行记者会,称中俄恪守“不结盟、不敌对、不针对第三方”准则(图片来历:交际部)
1. 中俄联系现已成为构建新式大国联系的模范。
早在2017年,英国国际战略研讨所的塞缪尔·查拉普(Samuel Charap)、约翰·德雷南(John Drennan)、皮埃尔·诺埃尔(Pierre Noel)三位研讨员就撰文指出,我国和俄罗斯现已学会互相协作和照料互相利益,通过统筹互相的战略利益,两国在严峻失衡的情况下树立了有用的同伴联系。两国相等相待,优先考虑“正和”互动,标明中俄之间现已构建起大国联系的新方式。[40]波波·罗也以为中俄远非依据意识形态或政治准则的联盟,而是以实际利益为中心的典型大国联系。在当时国际形势下,这样的同伴联系相对安稳,西方难以分解离间中俄联系,因为中俄两边都无法承受互相为敌的价值。[41]
与此一同,美国维克森林大学政治与国际业务助理教授莉娜·贝纳卜杜拉(Lina Benabdallah)观察到,我国大大都时分仅仅在口头上支撑俄罗斯,而未采纳详细的亲俄举动,因而“中俄结盟”仅仅媒体和党派的政治宣传手法,未来应该就此类音讯加以批评。英国智库查塔姆研讨所俄罗斯战役问题高档研讨员马蒂厄·布莱格(Mathieu Boulègue)也明晰指出,中俄之间并非结盟联系,而是一种依据利益的务实和时机主义联系。[42]美国交际方针研讨所欧亚项目研讨主管罗伯特·汉密尔顿(Robert E. Hamilton)对中俄之间的务实倾向做了更详尽的诠释,他以为中俄之间既非战略同伴联系,亦非“各取所需的轴心”,而是一种取决于详细区域和情境的杂乱、动态联系;中俄在利益堆叠区域既有协作又有不合。[43]
中俄联系“不是盟友,胜似盟友”这一颇具我国风格的描绘在学术界亦有回响。有专家以为,中俄远超结盟性质的联系是树立在两边对首要国际政治问题以及国际经济大变局的类似愿景的根底之上的,以为中俄两国中谁是“大哥”,谁是“小弟”,关于两边本身来说很重要,但关于全球形势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中俄联系是一个全表现象,并且是国际联系的独自部分,不触及承当义务,不是联盟但近似联盟。[44]
2. 中俄意在构建一种去等级化(相等)的战略同伴联系。
有学者从中俄协作中激烈的问题导向、务实风格动身,论说两边联系中的相等特征。谢尔盖·拉琴科指出,中俄两边都不太乐意承受盟友联系的束缚,因为这一般要求两边许诺互相保护,并就交际方针进行亲近商量,并且这种束缚还会导致两边战略上的不合和领导权上的争论。他以为,中俄联系并没有构成等级准则,而是以重要战略问题为根底,这使得北京和莫斯科都无法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对方,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到达一致,这与中苏同盟构成鲜明对比。在中俄两国这种非正式盟友的实际情况下,美国更难“以寡敌众”。[45]
也有学者将中俄两国互相尊重、互相谐和的共处方式视为两国相等联系的根底。美国交际方针委员会高档研讨员斯蒂芬·布兰克(Stephen Blank)指出,与曩昔不同的是,现在的中俄联系并非等级森严,也不要求俄罗斯毫无条件地遵守我国的志愿,并且两国介意识形态上相距甚远,谁也不盼望对方承受相同的国际观,所以以为美国能够使用俄罗斯的不满情绪和对隶属位置的抵触情绪来离间离间的假设是过错的。[46]美国海军剖析中心俄罗斯研讨项目主任迈克尔·科夫曼(Michael Kofman)也指出,中俄联系不是正式的军事同盟,俄罗斯也不是我国的附庸,因为北京从未这样想过,并且经济实力的不对称不是决议中俄联系等级的决议性要素,两国联系是一种谐和的、互补的战略同伴联系。[47]
此外,还有西方专家的研讨指出,中俄寻求的去等级化联系在全球层面也得到了活跃回应,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中俄项目首席研讨员德米特里·努鲁拉耶夫(Dmitriy Nurullayev)和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令与交际学院高档研讨员米哈埃拉·帕帕(Mihaela Papa)通过对1991至2020年联合国大会投票情况的量化剖析发现,当中俄情绪一致地敌对美国时,大大都国家倾向于支撑中俄;此外,上合安排、金砖国家、77国集团这类松懈的非正式联盟比北约集团在投票时愈加联合;这反映出中俄协作立足于推动多极化和改造国际次序的一同方针,并且得到了可观的国际支撑。[48]
三、存异与求同
西方方针研讨界对中俄联系“双流”认知的第三重表现,能够用“存异”与“求同”来归纳。在中文语境中,“求同存异”思想深植于我国传统文明之中,不管是《易经》中“厚德载物”、“以同而异”的论说,仍是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名句,都表现着这种多元容纳、寻求谐和的观念。“求同存异”思想在现代被我国共产党人吸收运用,其间心意指能够了解为“找出一同点,保存不同定见”。这种思想在国内统一阵线作业和新我国交际实践中大放异彩,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关于“求同而不立异”、“求同而存异”的即席讲话是其高光时间。[49]
“求同存异”思想极大地刻画了我国处理国与国联系的风格和战略,历久弥新。曩昔三十多年来,在中苏联系正常化到中俄树立新年代全面战略协作同伴联系的进程中,“求同存异”思想越来越被中俄两国各界承受,构成处理两国联系的思想理念根底,对两国联系的展开发挥着无足轻重的效果。
可是,这个成语放在西方语境下却是先后、主次的“倒置分裂”,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俄都不是“天主归天主,凯撒归凯撒”的欧美式的二元社会;宗教(或风俗崇奉)在长时期中依靠于或协作于尘俗权利,与欧美大不相同;百年社会主义前史实践又使得中俄两国有着与欧美并不相同的结构禀赋与精力遗产。[50]这些客观性差异在乌克兰危机布景下被西方进一步凸显为两国联系的“干流”,特别是拜登政府执政以来,除了滥施霸凌,还侧重以“民主与独裁”叙事区分国际,所以,中俄联系的“求同”就越来越多地被固化为“逆流”。
1955年4月18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带领我国代表团到会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图为周总理于万隆会议(图片来历:共产党员网)
(一)干流:中俄联系的“存异”
乌克兰危机以来,不少西方学者侧重中俄在交际方针、区域协作、社会文明方面的许多“差异”,并且以此断定两国联系堕入危机或各奔前程的必定性。
在交际方针层面,西方学者聚集中俄在国际舞台上行事风格和战略重心的显着差异。
有的西方学者着眼于中俄两国在面对国际变局时全体战略的差异。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荣休教授傅若诗(Rosemary Foot)以为,中俄一同面对着来自西方的压力,但两国处理抵触的办法不同,俄罗斯倾向于敌对性(兼有软硬手法),而我国更乐意防止危机或在危机呈现时加以管控,这必定程度大将导致中俄联系疏远。[51]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业务助理史蒂芬·哈德利(Stephen J. Hadley)也总结说,当时国际次序处在转折点,我国此时更期望安静,而俄罗斯期望制作紊乱。[52]
也有西方学者聚集中俄在详细议题上的战略不合。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协作中心教授史黛西·戈达德(Stacie Goddard)以为,中俄在全球次序层面具有敌对美国的一同方针,但在战略东西的挑选上存在不合,我国更乐意通过经济影响力解决问题;相反,俄罗斯诉诸武力的做法不光在观念上与我国不同,还或许在本质上削弱我国的经济东西。卡内基国际平和基金会亚太问题高档修改林赛·梅斯兰(Lindsay Maizland)相同观察到,不同于俄罗斯对国际次序的负面和破坏性建议,我国从当时的国际次序中获益匪浅,首要寻求变革而非替代,以更好地满意本身利益;一同,中俄国力展开和经济影响力的不同轨道,也导致我国政府内部一些人始终将俄罗斯视为拖后腿的同伴;此外,我国也竭力防止如俄罗斯相同对国际法和国际准则采纳彻底挑衅性的建议,更多采纳慎重和目光久远的情绪。[53]
还有学者重视到中俄交际视界和举动维度的不同。塞缪尔·查拉普在乌克兰危机前就说到,我国的交际方针越来越多维化和全球化,而不是仅将俄罗斯作为方针重心。[54]哈尔·布兰兹也指出,因为我国的国力优势,我国寻求陆地和海洋的复合权利,而俄罗斯局限于康复在东欧和中亚的主导位置。[55]
在区域协作层面,西方学者侧重中俄在处理区域问题和强化功能性协作方面的差异甚至不合。
首要,中俄在两国周边区域各自展开经济、交际或安全举动时,特别是在与被另一方垂青的第三方互动时简单诱发不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前史学和政治学教授拉纳·米特(Rana Mitter)侧重了我国对北极区域添加的爱好、在中亚日渐构成的经济主导位置令俄罗斯感到不满;在中印疆域争端布景下,俄罗斯仍然坚持与印度亲近的军贸和安全协作也有悖我国的利益。[56]史黛西·戈达德也表达了类似的观念,她还侧重了与我国存在海洋争端的越南也是俄罗斯军械的重要顾客;这些不合若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使中俄联系在未来充溢不确定性。[57]大西洋理事会高档研讨员、“我国项目”撰稿人和《中俄陈述》修改约瑟夫·韦伯斯特(Joseph Webster)、大西洋理事会欧洲动力安全助理主任帕迪·瑞安(Paddy Ryan)着眼中俄在中亚动力问题上的不合,指出俄罗斯在抵触迸发以来两次阻挠哈萨克斯坦石油出口,这不只损害了我国在哈萨克斯坦的严峻经济利益,也冲击了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更进一步讲,这一不合突显出我国其实在保证动力供应、下降动力价格和保证产业链供应链流动上与西方国家的一同利益更显着。[58]安德烈娅·肯德尔-泰勒等人也将中亚和北极这些俄罗斯的“内地”视为中俄区域协作的要害不合点,并且将其与中俄防务安全协作中存在的前史上的不信赖、文明上的不行谐和与日益添加的不对称性相相关,以为假如不是敌对美国的一同志愿,中俄在这些区域和安全领域的协作将难以为继。他们还进一步提出美国应该使用这些不合并差异对待中俄,束缚两国协作的规模和深度,展现与美国和西方协作的可取之处和优势。[59]
除传统的经贸、动力和安全这些领域外,中俄网络空间协作也益发遭到西方学者重视。美国交际联系委员会新式技能和国家安全研讨项目担任人亚当·西格尔(Adam Segal)以为,尽管中俄都依据防备风险考虑推动“网络主权”的理念,对境外信息加以严厉管控,敌对美国的网络议程,并在联合国等国际安排中加强协作和谐和,但中俄在网络领域不只短少本质协作,并且仍然互相坚持着警戒和警觉,不太或许共享进犯性的网络才干,也没有在网络防护上到达显着一致。中俄之间在高性能芯片、5G通讯等技能上的间隔也或许导致长时间的严重和不信赖。[60]
在社会文明层面,中俄前史文明传统差异持续凸显的一同,两国国内今世政治文明的差异也益发不容忽视。在前史遗留问题方面,中俄联系中许多负面的前史遗产仍然被一些西方学者重视。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国家欧洲研讨中心高档研讨员尼古拉斯·史密斯(Nicholas R. Smith)和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联系学院助理教授特雷西·法伦(Tracey Fallon)将深植于文明和前史中的国家间友好联系称作“真挚的国际友谊”,这类友谊能够显着添加两边联系的安稳性和灵敏性。他们的研讨以为,尽管俄罗斯是最挨近取得我国真挚友谊的方针国之一,但中俄联系的前史负面遗产、近期“文明转向”或许导致的排他性、以及两国实际权利联系的失衡,都将成为束缚要素。[61]
文明方面,在2022年6月美国《交际业务》网站建议的中俄联系专家调研中,有学者指出文明途径的差异意味着中俄很难真实走近。尽管西方将中俄的政治体制与其本身的“自在民主准则”相敌对,但俄罗斯基本上归于欧洲文明,现在正在阅历“欧亚化”畸变。但俄罗斯迟早会回归欧洲的一同命运,其意识形态中的反西方主义将被扔掉。与此相反,我国是真实的亚洲文明和民族精力的表现,正在尽力为跻身21世纪的超级大国而进行全球扩张。[62]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联系教授威廉·卡拉汉(William A. Callahan)以为,中俄联系中的我国“统一阵线”理念、中俄各自的全球次序方式和两国民族复兴叙事三类观念性要素,在中短期内促进了两国联系展开,可是这三类要素内部存在显着张力,在两边联系层面或许隐藏着扩大中俄文明甚至文明差异的风险,在全球层面也不足以支撑起一套新的国际次序观念。[63]
但也有学者侧重,在所有影响中俄联系的观念性要素中,详细的国内政治文明才是决议性要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米哈伊尔·特罗伊茨基(Mikhail Troitskiy)以为,中俄两国的文明或文明差异并非束缚两国务实协作,特别是经济协作的首要妨碍,俄罗斯官僚系统的陈旧作风和恶劣的营商环境才是症结所在。他以为,只要俄罗斯改动保存和过度“安全化”的政治文明,推动社会生活的法治和多元化,才干激起中俄之间巨大的经济往来潜力;中俄在当时俄乌抵触布景下经济往来的添加仅仅一种“次优状况”,只要呈现可喜的政治过渡,才干真实完成中俄健康繁荣的互相依存联系,这对美国及其盟友也是有利的。[64]
(二)逆流:中俄联系的“求同”
差异于“存异论”的说法,建议“求同论”的一些西方学者更多地侧重中俄两国的表里“求同”:对内,两国都深入地意识到互相注定是街坊,因而挑选强化内生协作,补足短板;对外,两国顶住美西方的压力,谐和处理两边之间的问题,防止被第三方使用。
1. 中俄倾向于谐和处理好两边之间的不合与敌对,防止被第三方使用。谢尔盖·拉琴科从中俄/中苏往来的前史动身,总结其间的经验经验和有利实践,侧重两边构成的办理不合和差异的调理才干。他以为这种调理才干之所以能够产生,首要是依据中俄所在的杂乱国际环境,不管是在暗斗中,仍是在当下大国竞赛、地缘危机的布景之下,“中俄之间的抵触很或许会被第三方使用”,逾越两边领域影响两国的全球利益;其次,中俄两个大国是地缘上“注定的街坊”,即使不考虑两国间虽不甚完美但仍然可观的经贸效果,两国能够防止歹意和互相要挟现已能极大地减轻两国参加国际业务的本钱。这两方面的本钱收益考量其实足以逾越两国间大大都现有不合。[65]
丹麦交际方针协会研讨员、丹麦皇家防务学院副教授莉赛洛特·奥德加德(Liselotte Odgaard)也从中苏联系带给我国的前史回忆动身,以为暗斗前史遗产和今世军事联盟的负面案例让我国对“联盟圈套”充溢警觉,特别是在中俄联系中,倾向于展开灵敏、敞开的同伴联系,既防止了堕入互相各自的地缘安全议程,又不将自己的同伴联系彻底押注在对方身上。[66]
当地时间2023年9月18日,王毅会晤俄外长拉夫罗夫,并宣称:中俄协作不受第三方搅扰 更不被第三方左右(图片来历:我国交际部)
2. 来自霸权国的直接安全要挟也构成中俄顶住巨大外部压力、强化“背靠背”战略协作的动力。美国顶尖智库兰德公司发布的一份研讨中俄联系的重磅陈述中提出了一种“相对实力理论”,即归纳衡量中美俄三国的军事、经济和技能才干,将其与进犯才干和意图两个要素构成的“要挟感”结合在同一个模型内,指出因为力气平衡的趋势以及美国持续对中俄表现出侵略性意图的方针,中俄联系加强的趋势短期内不行阻挠。[67]
旅华德国学者比约恩·亚历山大·杜本(Björn Alexander Düben)以为,中俄应对类似国内安全风险的需求推动了方针协作,构成两边联系的耐久添加点。他选用“全方位平衡”理论剖析中俄联系趋近的动力,以为两国在国际系统层面的均势需求与国内政治中的政权安全考虑,一同推动了中俄联系的走近。[68]史蒂芬·哈德利也说到,从短期来看,中俄联系之所以走近,是因为美国严峻要挟了两国的国内安全。[69]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在西方作业或常常宣布英文文章的俄罗斯学者也倾向于侧重中俄本身展开优势、两国深化协作的内生动力,以为中俄应借此调整和推动两边联系。俄罗斯国际业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Andrey Kortunov)以为,尽管中俄两边在部分国家利益、希望和优先事项上存在堆叠,但这种堆叠还没有构成互补展开的内生需求。为此,俄罗斯应该尽力推动变革和现代化,进步本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开释俄罗斯社会的发明潜力。在危机和制裁布景下,俄罗斯应该将窘境转化为加快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动力,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协作同伴,而不是盼望我国供给不契合经济理性的协助。[70]
四、国际危机与西方中俄联系认知的转化远景
从辩证法的视点看,必定要素与否定要素的敌对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展开,“危机”也意味着风险与机会的共存。回忆国际联系史,大都情况下,不同程度的国际危机,是构成新旧国际次序替换、国际格式演化、大国联系调整的巨大推动力。这一逻辑在中俄联系展开进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演绎和实践。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毅力为搬运的客观、外在的天然演进进程。
一方面,从曩昔三十余年中俄联系的展开进程来看,不行否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之间严密的战略同伴联系,必定程度上的确是在一系列国际危机的推动之下、或至少是在其布景下逐步构成的。比方,1998年亚洲和俄罗斯一同产生的金融危机、1999年科索沃战役和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对21世纪初恐怖主义突击的团体预见、2003年的伊拉克战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2020年全球疫情危机、以及当下仍然愈演愈烈的乌克兰危机,都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着中俄两国持续挨近,并不断强化两国战略同伴联系。俄罗斯交际与国防方针委员会主席卢基扬诺夫以为,在严峻国际危机布景下,我国倾向于将与俄罗斯的联系视为一种全表现象,作为国际联系中的一个独立要素。[71]
另一方面,乌克兰危机以来,中俄之间越来越频频的往来标明,两国联系再次饱尝住了这场巨大危机的新检测。中俄两国持续坚持着从首脑到业务部分的常态化互动,两边仍然高度点评两国联系。2022年3月7日,时任国务委员兼交际部长王毅在全国两会期间就我国交际方针和对外联系答复中外记者发问时说,不论国际风云怎么险峻,中俄都将坚持战略定力,将新年代全面战略协作同伴联系不断面向行进。[72]2022年7月7日,王毅到会二十国集团外长会期间在印尼巴厘岛会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时再次侧重,在两国首脑战略引领下,中俄扫除搅扰,坚持正常往来,有序推动各领域协作,展现出两国联系的强壮耐性和战略定力。[73]2023年3月,正值乌克兰危机以来中俄两国面对极端杂乱的外部环境,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将俄罗斯作为新任期出访首站。这绝非偶尔,而是深思熟虑后作出的政治决断,传递出的明晰信号是:全球变局大布景下有必要坚持深化中俄联系不动摇。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晤普京总统时所指出的,中俄互为互相最大邦邻,同俄罗斯稳固和展开长时间睦邻友好联系,契合前史逻辑,是中方的战略选择,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动。[74]与此一同,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别离宣布署名文章,不谋而合地将中俄战略协作称为保护国际平和与安全的“国家栋梁”。迄今,中俄两国之间的正常经贸协作仍在有序推动,2022年两边贸易额到达创纪录的1902.71亿美元,同比添加29.3%。2023年前11月中俄贸易额为2181.76亿美元,同比添加26.7%,提早完成了两国领导人建立的2000亿美元贸易额方针。[75]中俄在区域互联互通上的协作不断深化,在其他全球热门业务上仍然坚持严密的战略协作。
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3日,普京举办年度记者会 盛赞中俄联系为“前所未有”(图片来历:IC photo)
依据展开两边睦邻友好协作联系的片面和客观需求,以及两国不断深化互利共赢协作的丰厚实践,是否能够以为乌克兰危机能够构成西方对中俄联系认知结构转化的巨大推动力?在答复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认知结构及其转化作一阐释。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认知结构的转化性”[76],是指人类认知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和习惯性的才干,能够依据不同的使命需求和环境条件,调整本身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战略,以更好地习惯外界的改动和需求。不管主权国家及其构成的国际系统多么杂乱难料,归根到底都是由人构成的,研讨剖析国际政治实际的理论东西也都能够归结为人的认知进程,在必定条件下也遵从认知结构转化的规则。详细到中俄联系而言,逻辑上,当下西方学界的认知能够总结为两种层面的转化途径:一种是微观层面的纵向转化,也即“干流”与“逆流”之间的转化;另一种是微观层面的横向转化,也即软弱性与坚耐性、结盟与去等级化、存异与求同三者之间的互相转化。
理论上而言,这两种层面的转化在国际危机的驱动下还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场景组合,在否定之否定规则下,对现存事物的必定的了解中一同包含着否定的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定消亡的了解。[77]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关于中俄联系认知的“逆流”也的确存在改动成新“干流”的或许性,也即建议以强耐性、去等级化、求同为内核,构成新式中俄联系的显着特征,而不是故意宣传两国联系的软弱性、结盟、存异,并进一步将其固化为意识形态颜色稠密的思想定式。
但考虑到乌克兰危机的产生恰逢全球转型的不确定性进入新阶段,[78]也即曩昔的国际系统逐步崩塌,而新的系统,即使是笼统的“多极系统”,也没有构建起来,对未来国际系统的幻想也不甚明晰,使得国际展开变得越发杂乱。在“短少通明游戏规则和国际系统构建一同准则的布景下,各方之间的抵触、敌对会越来越多,国际系统的碎片化趋势”[79]将会愈加强化。而“旧国际已然老去,新国际没有终究构成”,[80]这既意味着在旧国际向新国际转化进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不安稳性,也意味着包含“干流”与“逆流”在内的不同转化途径之间的弯曲杂乱进程。
尽管西方关于中俄联系的那些所谓“干流”,就学术研讨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而言,或许现已与具有新的生命力、代表未来展开趋向的“逆流”相去甚远,但作为已被固化并进一步被强化的西方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还会持续成为“‘逆流’而上”难以跨过的一道门槛。
1.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软弱性的概念及其点评办法”,《地舆科学开展》,2008年第2期,第18-25页;杨飞、马超、方华军:“软弱性研讨开展:从理论研讨到归纳实践”,《生态学报》,2019年第2期;王福玲:“认真对待软弱性”,我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9月7日,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396138;《我国大百科全书》也收录了“软弱性”术语,界定为经济学领域,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 =120436
2. Robert O. Keohane,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7, p.13.
3. [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软弱》,雨珂译,北京:中信出书社,2014年。
4. 吴晨:“耐性与立异”,《经济观察报》,2022年12月5日,第1098期。
5. 于滨:“中俄正常联系的再考虑:理论、前史与未来”,《俄罗斯研讨》,2023年第4期。
6. “Will China and Russia Stay Aligned? Foreign Affairs Asks the Experts”, Foreign Affairs, June 21, 2022,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sk-the-experts/2022-06-21/will-china-and-russ ia-stay-aligned
7. 出处同上。
8. Marcin Kaczmarski, “Which Russia-China Relationship Will Emerge After the War?” Itali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udies, May 5, 2022, https://www.ispionline.it/en/p ublication/which-russia-china-relationship-will-emerge-after-war-34895
9. Eugene Rumer, Richard Sokolsky, “Narrative: All Quiet on the Eastern Front”,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May 23, 2022,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publication s/87185?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
10. Charles A. Kupchan, “The Right Way to Split China and Russia: Washington Should Help Moscow Leave a Bad Marriage”, Foreign Affairs, August 4, 2021, https://www.foreignaffairs.c 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8-04/right-way-split-china-and-russia
11. Alexander Gabuev, “China’s New Vassal. How the War in Ukraine Turned Moscow Into Beijing’s Junior Partner”, Foreign Affairs, August 9, 2022,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 na/chinas-new-vassal
12. Una Aleksandra Berzina-Cerenkova, “Sino-Russian Narratives of Cooperation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Baltics”,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August 6, 2020, https://www.fpri.or g/article/2020/08/sino-russian-narratives-of-cooperation-and-what-it-means-for-the-baltics/
13.Kathrin Hille et al., “US urged to exploit cracks in Russia-China relationship”, The Financial Times, July 27 2020, https://www.ft.com/content/b59bd581-a9f8-4415-9be6-4dff722 e87a9
14. Alpetrovitch, D., Radchenko, S., “Another Russia Is Possible. The Kremlin Will Eventually Tire of Its Reliance on China”, Foreign Affairs, August 29, 2022, https://www.forei gnaffairs.com/russian-federation/another-russia-possible
15. Charles A. Kupchan, “The Right Way to Split China and Russia: Washington Should Help Moscow Leave a Bad Marriage”, Foreign Affairs, August 4, 2021, https://www.foreignaffairs.c 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8-04/right-way-split-china-and-russia
16. Alpetrovitch D, Radchenko S, “Another Russia Is Possible. The Kremlin Will Eventually Tire of Its Reliance on China”, Foreign Affairs, August 29, 2022,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 m/russian-federation/another-russia-possible
17. Elizabeth Wishnick, “Still ‘No Limits’? The China-Russia Partnership After Samarkand”, Russia Matters, September 22, 2022, https://www.russiamatters.org/analysis/still-no-limits-chi na-russia-partnership-after-samarkand
18. Una Berzina-Cerenkova, Tim Rühlig, “China’s Complex Relations with Russia: Tracing the Limits of a ‘Limitless Friendship’” Internationale Politik Quarterly, September 12, 2023, https://ip-quarterly.com/en/chinas-complex-relations-russia-tracing-limits-limitless-friendship
19. “Will China and Russia Stay Aligned? Foreign Affairs Asks the Experts”.
20. “Will China and Russia Stay Aligned? Foreign Affairs Asks the Experts”.
21. Bobo Lo, “The Sino-Russian Partnership. Assumptions, Myths and Realities”, Russie.Nei.Reports, 2023, No.42, https://www.ifri.org/en/publications/etudes-de-lifri/russienei reports/sino-russian-partnership-assumptions-myths-and
22. [美]T. N. 杜普伊主编:《国际军事与防务百科全书》,我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讨部编译,北京:解放军出书社,1998年。
23. “A conversation with Henry Kissinger: The transcript of his meeting with our journalists”, The Economist, May 17, 2023, https://www.economist.com/kissinger-transcript
24. Thomas S .Wilkins, “‘Alignment’, not ‘alliance’ – the shifting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Toward a conceptual taxonomy of alignmen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2, Vol.38, No.1, pp.53-76.
25. [美]戴维·莱克:《国际联系中的等级制》,高婉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书社,2013年。
26. 郑宇:“21世纪多边主义的危机与转型”,《国际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8期。
27. [美]布热津斯基:“美对华缺战略目光 需警觉中俄结盟”,《环球时报》,2017年1月13日;“社评:结伙敌对中俄将是美西方噩梦之旅”,《环球时报》,2021年5月5日。
28. Eugene Rumer, Richard Sokolsky, “Narrative: All Quiet on the Eastern Front”,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May 23, 2022,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publication s/87185?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
29. “Will China and Russia Stay Aligned? Foreign Affairs Asks the Experts”.
30. 出处同上。
31. 出处同上。
32. Simon Saradzhyan, “Why Russia’s alliance with China is improbable, but not impossible”, The Foundation for Strategic Research, September 21, 2020, https://www.frstrategie.org/en/pu blications/recherches-et-documents/why-russia-s-alliance-china-improbable-not-impossible-2020
33. “Will China and Russia Stay Aligned? Foreign Affairs Asks the Experts”.
34. 该项意图中心成员包含:美国前担任亚太业务的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James B. Steinberg),国家亚洲研讨局主席、闻名的中美联系专家理查德·埃林斯(Richard Ellings),闻名“我国通”、曾任国家情报委员会担任东亚和太平洋业务的情报官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长时间供职布鲁金斯学会担任俄罗斯欧亚项意图资深俄罗斯问题专家安杰拉·斯滕特(Angela Stent),哈德逊研讨所政治与军事剖析中心主任理查德•韦茨(Richard Weitz)等。Se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China-Russia Relations”, https://www.nbr. org/program/strategic-implications-of-russia-china-relations/
35. Richard J. Ellings and Robert Sutter, Axis of Authoritarians: Implications of China-Russia Cooperation,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18. https://www.nbr.org/publication/axis- of-authoritarians-implications-of-china-russia-cooperation/
36. 于滨:“美国交际方针中的‘中俄温差’”,《俄罗斯研讨》,2020年第5期,第70-108页。
37. Hal Brands, “The Eurasian Nightmare. Chinese-Russian Convergence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Order”, Foreign Affairs, February 25, 2022,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 china/2022-02-25/eurasian-nightmare?check_logged_in=1&utm_medium=promo_email&utm_source=lo_flows&utm_campaign=registered_user_welcome&utm_term=email_1&utm_content=20231125
38. “Putin to visit China to deepen ‘no limits’ partnership with Xi”, October 15, 2023, https://w ww.reuters.com/world/putin-visit-china-deepen-no-limits-partnership-with-xi-2023-10-15/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新年代国际联系和全球可持续展开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22年2月5日第2版。
40. Samuel Charap, John Drennan, Pierre Noël, “Russia and China: A New Model of Great-Power Relations”, Survival, 2017, Vol.59, No.1, pp.25-42.
41. Bobo Lo, “The Sino-Russian Partnership. Assumptions, Myths and Realities”.
42. “Will China and Russia Stay Aligned? Foreign Affairs Asks the Experts”.
43. Robert E. Hamilton, “Stress-Testing Chinese-Russian Relations”,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May 25, 2023, https://www.fpri.org/article/2023/05/stress-testing-chinese-russian- relations/
44. Lukyanov, F.A, “Between Two Special Operations”, Russia in Global Affairs, 2023, Vol.21, No.2, pp.5-10.
45. Sergey Radchenko, “Driving a Wedge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Won’t Work”, War on the Rocks, August 24, 2021, https://warontherocks.com/2021/08/driving-a-wedge-between-chi na-and-russia-wont-work/
46. “Will China and Russia Stay Aligned? Foreign Affairs Asks the Experts”.
47. Michael Kofman, “The Emperors League: Understanding Sino-Russian Defense Cooperation”, War on the Rocks, August 6, 2020, https://warontherocks.com/2020/08/the-emp erors-league-understanding-sino-russian-defense-cooperation/
48. Dmitriy Nurullayev, Mihaela Papa, “Bloc Politics at the UN: How Other States Behave Wh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Russia Disagree”, Global Studies Quarterly, 2023, Vol.3, No.3, pp.1-11.
49.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准则溯源”,《中心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0. 引自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讨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承当的2021年度国家高端智库要点课题的结项陈述(未对外发布)。
51. “Will China and Russia Stay Aligned? Foreign Affairs Asks the Experts”.
52. Stephen J. Hadley, “Stephen Hadley on the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The 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November 14, 2023, https://w ww.belfercenter.org/publication/stephen-hadley-major-challenges-facing-united-states-today
53. Lindsay Maizland, “China and Russia: Exploring Ties Between Two Authoritarian Power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June 14, 2022,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china-russia- relationship-xi-putin-taiwan-ukraine
54. Samuel Charap, John Drennan & Pierre Noël, “Russia and China: A New Model of Great-Power Relations,” Survival, 2017, Vol.59, No.1, pp.25-42.
55. Hal Brands, “The Eurasian Nightmare. Chinese-Russian Convergence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Order”, Foreign Affairs, February 25, 2022,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 china/2022-02-25/eurasian-nightmare?check_logged_in=1&utm_medium=promo_email&utm_source=lo_flows&utm_campaign=registered_user_welcome&utm_term=email_1&utm_content=20231125
56. “Will China and Russia Stay Aligned? Foreign Affairs Asks the Experts”.
57. 出处同上。
58. Joe Webster, Paddy Ryan, “Beijing and Moscow clash over Kazakhstan’s oil”, Eurasianet, Aug 11, 2022, https://eurasianet.org/perspectives-beijing-and-moscow-clash-over-kazakhstans -oil
59. Andrea Kendall-Taylor, David Shullman, Dan McCormick, “Navigating Sino-Russian Defense Cooperation”, War on the Rocks, August 5, 2020, https://warontherocks.com/2020/08/ navigating-sino-russian-defense-cooperation/
60. Adam Segal, “Peering Into the Future of Sino-Russian Cyber Security Cooperation”, War on the Rocks, August 10, 2020, https://warontherocks.com/2020/08/peering-into-the-future-of- sino-russian-cyber-security-cooperation/
61. Nicholas Ross Smith, Tracey Fallon, “The importance of bona fide friendship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hina’s quest for friendships that matter”,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22.
62. “Will China and Russia Stay Aligned? Foreign Affairs Asks the Experts”.
63. William A. Callahan, “Chinese Global Orders: Socialism, Tradition, and Nation in China–Russia Relations”, Issues & Studies, 2023, Vol.59, No.2, pp.1-28.
64. Mikhail Troitskiy, “A Final Reckoning? Sino-Russian Relations Amid Russia’s War on Ukraine”, PONARS, June 9, 2023,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1445335_A_Fi nal_Reckoning_Sino-Russian_Relations_Amid_Russia's_War_on_Ukraine
65. Sergey Radchenko, “Driving a Wedge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Won’t Work”.
66. Liselotte Odgaard,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Alliance and Alignment: Entrapment Concerns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Asian Affairs, 2023, Vol.54, No.3, pp.432-452.
67. Andrew Radin, Andrew Scobell, Elina Treyger, J. D. Williams, Logan Ma, Howard J. Shatz, Sean M. Zeigler, Eugeniu Han, Clint Reach, China-Russia Cooperation: Determining Factors, Future Trajectorie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2021.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3067.html
68. Björn Alexander Düben, “Omnibalancing in China-Russia relations: regime survival and the specter of domestic threats as an impetus for bilateral alignment”, Post-Soviet Affairs, 2023, Vol.39, No.6, pp.462-486.
69. Stephen J. Hadley, Karen Donfried, “Stephen Hadley on the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Belfer Center, November 14, 2023, https://www.belfercenter.org/publica tion/stephen-hadley-major-challenges-facing-united-states-today
70. Andrey Kortunov, “Russia Facing China: Little Red Riding Hood or Cinderella?” Russian International Affairs Council, September 16, 2022, https://russiancouncil.ru/en/analytics-and-c omments/analytics/russia-facing-china-little-red-riding-hood-or-cinderella/
71. Федор Лукьянов. Анти-СВО и ее последствия// Профиль. 2023. №.11-12. С.40-42.
72. “国务委员兼交际部长王毅就我国交际方针和对外联系答复中外记者发问”,我国政府网,2022年3月8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2-03/08/content_5677795.htm
73. “王毅会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际部,2022年7月8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hd/202207/t20220708_10717115.shtml
74. “习近平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新华网,2023年3月21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03/21/c_1129448868.htm
75. “中俄全方位协作务实高效”,人民网,2024年1月8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108/c1002-40154720.html
76. 关于认知结构的转化性及其转化规则的论说拜见[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11页,第52-67页。也可拜见国内学者相关整理,陈英和:“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展开观念之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77. [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共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品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书社,2012年,第94页。
78. 本文的“全球转型”首要指:各国内部政治经济体制转型;在此布景下的国际次序的调整;作为内部准则变迁和国际次序这两者间连接物的各国对外方针与战略。这三者通过互动而构成的普遍性趋势与进程,可被视为是全球转型的全体态势。拜见冯绍雷:“欧洲敌对与亚洲包围——全球转型中的欧亚新博弈”,《俄罗斯研讨》,2022年第1期,第84-91页;Андрей Цыганков, Эпоха полураспада: от миропорядка к миропереходу// Россия в глобальной политике. 2019. T.17. №2; Владимир Барановский.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 глобального миропорядка: динамика системных изменений// Полис.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2017. №3; Barry Buzan, George Lawson,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History, Modernity and the Mak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79. 万青松:“2021年的俄罗斯交际:再平衡中的新调适”,《俄罗斯研讨》,2022年第1期,第164-192页。
80. 冯绍雷:“旧国际已老去, 新国际尚在构建中”,《文汇报》,2021年1月22日,第8版。